經期為何出現“骨頭痛”?

有的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關節疼痛,以膝關節最為常見,這是怎麼回事呢?

  疼痛多始於經前1周左右,走路時(特別是下樓梯時)會加重,稍休息則減輕。有的可出現膝關節局部腫脹,伴壓痛感。月經結束後,這種脹痛感會逐漸消失。有的患者還伴有腹脹、腹瀉、乳房脹痛、肢體水腫等症狀。

  經期關節痛,主要與月經期間人體水鹽代謝的紊亂有密切關係。月經來潮前,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波動比較大,這時,雌激素和醛固酮分泌不協調,可造成水和鹽分的瀦留。當過多的水鹽積聚在機體的組織內,就會出現全身各部位不同程度的浮腫,以顏面、手、足等部位最明顯。

  比如,當盆腔器官水腫時可引起小腹疼痛,當乳房水腫時則導致乳房脹痛。人體膝關節內有一個三角形的間隙,裡面充滿脂肪組織(髕下脂肪墊),它對關節的功能發揮著重要作用。月經期間,水鹽的瀦留易使得脂肪墊出現腫脹,進而壓迫神經末梢,所以,有的人在經期可以出現膝關節疼痛。

  經期關節痛不是關節炎,它是完全可以防治的。平時主要應注意這樣幾點:

  1.注意勞逸結合,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過度緊張與情緒波動。

  2.飲食莫太鹹,以選擇清淡、有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為好。

  3.避免久走或劇烈運動。由於高跟鞋能促使人體重心前移,減少脂肪墊受壓,有助於減輕疼痛,患者可以一試。

  4.疼痛較重時,適當選服止痛藥,如布洛芬、消炎痛等。

  溫馨提示:當經期關節疼痛且伴全身明顯浮腫時,則應及時就醫。

相關文章
發表評論
昵稱 *
內容
www.iymed.com/news/